教育部简报〔2023〕第38期
北京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在组织领导、课程设计、实践育人、师资队伍、社区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强化组织领导,共绘全员育人“同心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成立均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思政课领导小组、思政实践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等,党委常委会经常性研究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整合全校资源力量,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细落实。出台《北京大学“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细化实施“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大先生”培育提升行动等具体举措。不断完善学院、系所、班级三级思想政治学习制度,通过讲座报告、座谈交流等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对教师参与思政课程、指导思政实践等工作给予明确工作量核算,并纳入教学绩效计算、教师职称晋升评估内容等。组织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机关干部等担任班级第二班主任,主动进班级、进课堂、进宿舍,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政工作情况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持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全力支持、全员积极参与的思政育人工作格局。成立由学校领导全程参与指导的博士生讲师团,组织政治、经济、法律等学科教授和思政课教师与讲师团成员共同开展集体备课,专题制作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课程70余门,并面向广大党团青年开展主题宣讲。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宣讲105场,覆盖听众1.8万余人次,着力以“青年宣讲”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强化课程设计,夯实培根铸魂“主渠道”。组建思政课建设专家委员会,统筹全校力量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国家安全学导论”等为代表的思政课程;启动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立项建设,新增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专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前沿问题研究”等11门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进一步丰富思政课课程体系。结合青年学生特点,探索思政课授课与研讨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等重大时代课题,努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以国家重大活动和重要事件为契机,打造“新中国70年”特别节目、“云思政”线上微思政课、“思政热点面对面”等视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着力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面向全校教师定期举办研讨沙龙、经验分享会等培训研讨活动,指导教师根据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升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建立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平台、课程思政数字案例库,遴选涵盖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必修课的一批优秀课程,编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集》,带动全校教师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切实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强化实践育人,搭建社会服务“大平台”。紧扣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探索打造“学分化、专题式、立体化”的思政实践课程,作为全校本科生必修思政课,涵盖理论学习、实践实习、志愿服务、团队展示等内容,在实践活动中按照1:20的师生比配置指导教师,推动各院系书记院长、知名专家学者带队,引领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自2020年以来,已组织逾1.2万名师生赴各地基层一线、田间地头、社区小巷、工厂车间、学校医院等,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在脚踏实地中进一步感悟伟大实践、激发奋进力量。加强校地、校企协同合作,在全国建设300余个“北京大学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基地”,征集优质实习、实践岗位1200余个;立足思政实践品牌项目,与地方党政机关共同推进“双百行动计划”、红色“1+1”支部共建等社会实践品牌项目,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主题党日活动,不断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围绕服务北京冬奥、校园生活、社会公益,爱老敬老等,分别建立“雪燕”“家燕”“青燕”“银燕”等“燕阵”志愿服务体系,并以“燕阵”志愿服务体系为平台,构建“团委—院系—社团—团支部”的四级组织阵地,年均开展志愿服务10余万人次,让“我志愿、我奉献”成为青年学生最响亮的口号。
强化师资保障,提升关键队伍“引领力”。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主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委员会,坚持引培结合、扩大增量、激活存量,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制定《关于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完善思政课教师“双聘”制度,坚持以政治强、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等专业名师加入思政课教师行列,努力构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入选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为契机,搭建思政课程教师培训平台等,定期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会、座谈会等,不断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每学年举办新上岗辅导员培训营,围绕思想政治、校史校情、业务能力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帮助新上岗辅导员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定期举办“赋能计划”等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知名校友、参与重大活动的一线工作者等,通过案例教学、经验传授等方式,不断提升辅导员知识素养,拓宽视野眼界。鼓励专职党务工作者和辅导员积极参与思政课程建设、社会实践指导等,为其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博士学位创造条件。每年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活动,积极搭建展示风采、锻炼能力、互学互鉴的交流平台,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发挥学校老教授调研组作用,组织退休教授开展思政课等各类课程建设情况调研3000余次,为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建言献策,进一步增强育人合力。
强化社区建设,打造思政教育“新阵地”。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积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持续推动领导力量、思政力量、专业力量、管理力量、服务资源下沉到学生身边。健全社区驻楼辅导员管理模式,开设22个特色主题驻楼辅导员工作室,积极指导学生参与社区建设、楼宇管理等,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常态化引入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专业教师、优秀校友等力量,定期举办覆盖党团建设、学业辅导、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题活动,进一步拓展社区育人资源。探索“党建+”社区育人体系,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宿舍”“党史进宿舍,红色伴心间”等活动,努力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学生党建的前沿阵地。通过组织学生开发涵盖宿舍公共空间预约、活动管理、通知订阅、日常问题反馈等功能的“智慧书院”系统,以“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的育人理念举办宿舍文化节等,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意识。积极组织各类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社区文化活动,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常态化邀请两院院士、奥运冠军、时代楷模等与师生深入交流,积极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奥运精神等;举办“光影中国”“非遗灵韵”“燕园游韵·戏曲晚会”“国粹晚会”“五四青春诗会”等文艺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深化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心灵、涵育品行。